前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全球展開復原工作,中華民國政府因內戰的關係,播遷到台灣這個島上。戰後的台灣幾乎沒有工業可言,主要的生產為農產品,如稻米、糖、香蕉、鳳梨等作物,由於其他國家也在戰爭後復興之中,糧食生產普遍不足,極需進口糧食。
民國三十七年(1948)中美兩國政府在南京簽定「中美經濟援助協定」,設立「美援運用委員會」(簡稱美援會),由美國政府以軍事及剩餘農產品援助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遷到台灣之後,由行政院長陳誠先生擔任美援會的主任委員,聘請財經專家尹仲容先生擔負責實際決策的副主任委員,主要工作是充分運用美援來建設台灣。
一開始美國以麵粉運送到台灣供應軍民所需,後經苗育秀先生向尹仲容先生提議改用進口美援小麥替代麵粉,以扶植台灣的麵粉工業,從此台灣的麵粉廠才有小麥原料可供工廠加工生產麵粉。
當時國際稻米價格每公噸約180美元,而小麥價格每公噸約60美元,倘若能多進口一些小麥磨成麵粉供應麵食,而將節約下來的稻米出口外銷,則國家能能獲取可觀的外匯收入,這對當時缺乏外匯的政府幫助很大,屬於重要的財經政策,對麵粉工業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南方人習慣吃米食,對麵食尚未非常瞭解,想要改變國人的飲食方式,必須加以宣導,一方面讓國人有均衡的飲食習慣,可以改善體質,一方面可以間接促進國家經濟繁榮。
台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委員會
民國四十九年(1960)時,麵粉公會成立推廣麵食小組,專事宣傳多吃麵麥食品的優點,並且開始向政府提出推廣麵食的重要建議與推行辦法。民國五十一年(1962)一月間,麵粉公會參加中華商場工業新產品展覽會,展覽各種麵食產品,並且準備許多麵食製作方法的小手冊,分發給前來參觀的廣大民眾,以鼓勵多吃麵製食品。展覽當日,美援會副主任委員尹仲容先生及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束雲章先生,還有許多政府官員蒞臨指導致辭,都贊同強調多吃麵食以節省食米。
|
束雲章先生與蔣中正合影
|
全國工業總會為響應政府推廣麵食的政策,便邀請美援會、農復會、經濟部、內政部、教育部、糧食局等政府單位及麵粉公會,共同發起組織委員會,以利推廣麵食政策。決定全年推廣麵食經費為新台幣一百五十萬元。民國五十一年(1962)四月二十八日正式成立兩個單位,一個單位由全國工業總會聯合民間團體組織「台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執行委員會」,由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束雲章先生擔任主任委員,汪竹一先生為副主任委員,共有委員三十六人,由其中麵粉公會推派八位常務理監事擔任委員,吳敦禮先生及苗育秀先生出任常務委員,苗先生且兼執行委員會的教育訓練組組長,參與實際執行工作,朱蔭松先生為財務組組長,陶子厚先生為總務組組長,趙常恕先生為宣傳組組長。
另一個單位由美援會及經濟部等十七個單位組成「台灣區麵麥食品推廣指導委員會」,負責督導麵食推廣事宜,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的許世炬博士、楊月恆先生、教育部社教司司長方炎明先生,以及台灣大學陳尚球教授與彭濟生教授等人為委員。全年推廣麵食經費為新台幣一百五十萬元,由美援會補助半數七十五萬元,麵粉業者自籌七十五萬元。該會成立之後,開始聘請麵食製作講師,成立講師訓練班,組成巡迴講習小組接受各界申請講習訓練,到各機關、團體、學校、公司、、農村、農耕隊開班訓練,效果良好反應熱烈。
民國五十二年(1963)九月起,因經費困難暫停第一期麵食推廣工作。再於民國五十三年(1964)四月十七日改組麵食推廣委員會,由經合會負擔15%,美國小麥協會負擔40%,麵粉公會負擔45%的推廣經費,擴大麵食推廣工作。
|
|
汪竹一、吳敦禮、苗育秀親自面試麵食講師 |
招考講師試場 |
南港烘焙技術訓練班
民國五十四年(1965)美國小麥協會在台北成立辦事處,首任處長為李瑞麟先生,偕同東京辦公室的哈欽生(Jim
Huchinson)先生,以及總裁包姆(Richard
Baum)先生等來台,積極參與麵食推廣工作,並邀請公會理事長吳敦禮先生、常務理監事苗育秀先生、朱蔭松先生、陳長順先生、邵學錕先生等赴美考察美國小麥生產、倉儲、運銷、交易市場與加工等實際作業。
民國五十五年(1966)美國小麥協會派杜德先生常駐台北辦公,並且提供經費由麵麥食品推廣委員會招考赴美講師徐華強先生及徐貴林先生二人,前往美國芝加哥烘焙學院(American
Institute of Baking)接受二十週的烘焙基礎訓練,學成回國後積展開籌設烘焙技術訓練班的工作。
由於有美國小麥協會在經費及技術方面的大力支持,台灣區麵麥食推廣委員會在完成階段性的任務之後,其組織和任務向上提升。民國五十六年(1967)十一月二十日開始,在聯華公司南港麵粉工廠的旁邊成立「南港烘焙技術訓練班」,專門訓練麵包店店東及技師,從此對於麵包及西點、蛋糕的生產技術及產品品質有大幅的改善,包括經營管理的部份。當時全班僅講師徐華強先生、徐貴林先生及教師謝健一先生、工友艾政忠先生等四人負責一切行政與訓練工作。
自民國六十二(1973)年起,又在烘焙技術訓練班之內附設穀類化驗中心,從事各項進口穀類之檢驗與品質分析,以及麵粉廠和其他有關穀類食品加工原料廠,品管與技術人員之訓練,為國內相關產業培育眾多人才。
訓練班的師資皆為聘自各大學相關食品科系畢業之俊彥,徐華強、黃登訓、謝健一、顧德材等教師,不但學識豐富、技術高超、且教學認真。結訓學生遍及海內外各地,有口皆碑的為烘焙班的聲譽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優秀名望,其所合力著作的「實用麵包製作技術」一書,至今已再版十四次,成為業界公認的最高指導書籍。
其中負責穀類化驗工作的烘焙班講師黃登訓先生,於1995年離開穀研所之後,現任加州美國小麥品管及加工研發主任,深受美方重用。時至今日,後起之秀的周清源老師擔任中國傳統食品組的訓練組長,施坤河老師擔任烘焙組的訓練組長,造育英才推廣麵食不遺餘力。
而徐華強先生打從烘焙班時期就嘟囔著要退休,卻一路走來無怨無悔的堅守崗位,從班主任、所長到穀研所的副董事長,見證了台灣食品工業的發展歷程,沒有人能否認他的功勞。
|
|
公會理事長吳敦禮先生帶領苗育秀先生、朱蔭松先生、陳長順先生、邵學錕先生等赴美考察。 |
考察團參觀美國麥田 |
|
1967年烘焙班第一期學員結業照 |
財團法人中華麵麥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
歷經四十年來之努力,麵麥食品在台灣已獲民眾普遍之認同,並對於增進經濟價值,改善國民健康獲益良多,兼與稻米同為兩大主食之成果。由於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已逐漸由農業經濟轉變為工業經濟,國民生活水準提高,動物性副產品的攝取量逐年提高,主食之米麵食品相形減少。加以食米外銷受阻,造成食米大量剩餘,政府乃多鼓勵以食米為主食,並推行稻田轉作及雜糧推廣,且積極促進生產機械化、自動化。
由於此一經濟型態之轉變,穀研所為配合當前之農業經濟政策,除加強米麵食品加工技術科技工作外,並積極展開米穀雜糧加工技術研究製成更多優良食品,擴大食米的有效利用,協助政府推行米食及雜糧之消耗。
因感於原有場地與設備已漸不敷需要,乃另於台北縣八里鄉覓得土地計七千餘坪,於民國七十一年十月(1982)破土動工興建新所。並邀請「台灣區麵粉工業同業公會」、「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美國小麥協會」,以及其他有關團體及個人踴躍捐助基金,改組成立「財團法人中華麵麥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聘請有關機關、國內外有關團體負責人,以及原贊助人等,並延攬國內外學者專家為穀研所董事或監察人,共推創辦人苗育秀先生為董事長。新所於民國七十三年十月(1984)完工啟用,依山傍海風景優靜安適,為研究進修之最佳環境。
穀研所落成開幕照 |
穀研所全景 |
民國七十六年(1987)及民國七十七年(1988)前總統府資政李國鼎先生及前總統府秘書長蔣彥士先生,先後蒞臨穀研所,並承指示今後工作應著重米、麵以及其他穀類加工,朝科技方向發展。
故復於民國七十七年七月(1988)第二次改組為「財團法人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並於民國八十年十二月(1991)第四屆第一次董監事聯席會,推選劉秋芳女士為第二任董事長。創辦人苗育秀先生為永久榮譽董事長,繼續輔導所務,直至民國九十三年(2004)三月三十日仙逝,享壽八十有五。
穀研所工作重點
一、工作方向
(一)
與台灣區麵粉工業同業公會、糕餅商業同業公會(包括台灣省、台北市、高雄市及糖果餅乾麵食公會)、美國小麥協會等單位密切合作,擔任相關業務性之協調、聯絡、互動之橋樑與運作。
(二) 為麵粉工業、烘焙工業以及食品加工業做技術性服務工作,包括:(1)新產品研發。(2)新配方修訂與建立。(3)生產技術指導與管理。(4)設廠與擴充。(5)技術人員訓練。(6)新資訊與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7)GMP申請與認證輔導。(8)食品工廠衛生及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輔導。(9)保健機能性食品諮詢與輔導。(10)進口大宗穀類檢驗。(11)一般食品衛生檢驗。
二、工作目標
使台灣區麵粉工業同業公會、糕餅商業同業公會、美國小麥協會及穀研所結成四位一體之合作機構,共同攜手帶領本業走向時代的前端。
為因應以上工作目標,穀研所內部編制五個技術組,其任務服務工作如下:
(一)研究組
組長吳元欽先生。
配合政府施政計畫,協助推廣與執行。接受廠商個案技術輔導與共同研發。
長期接受委託與輔導之政府單位包括:(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行政院衛生署。(3)行政院僑務委員會。(4)行政院勞工委員會。(5)經濟部工業局。
(二)技術輔導組
組長黃永仁先生。
(1)配合經濟部工業局執行:
1.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良好作業規範認證輔導計畫及產業升級與新產品研發。
2. 保健機能性食品諮詢與輔導。
(2)配合行政院衛生署執行食品衛生及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輔導作業。
(三)化驗組
組長蔡育仁先生。
配合台灣區麵粉工業同業公會進行進口小麥樣品品質檢驗、化驗與磨粉、烘焙試驗,以及食品業者委託其加工品衛生檢驗與營養標示之確立。
(四)烘焙食品訓練組
組長施坤河先生。
訓練對象以從事烘焙食品加工技術人員為主,或與烘焙加工有關之原料商、機器商等技術人員,引進新式烘焙技術與新資訊、新產品,提升國內烘焙業之水準;並協助省內糕餅公會辦理各項烘焙比賽與展覽等活動。
協助政府勞工委員會辦理乙級烘焙技術士之命題、評鑑與考試;協助僑務委員會訓練海外華商對烘焙技藝之培訓;配合農業委員會對省內農產品使用烘焙產品之研發與推廣。
(五)傳統食品訓練組
組長周清源先生。
訓練對象為一般社會民眾與家庭婦女,教習中國傳統麵食之製作,使認識中國傳統麵食之調製,並協助小本創業。配合政府勞工委員會對原住民就業訓練,以及各地農會特產農作物之用於米或麵食品之加工與推廣。
財團法人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 |
|
|
|
|
董事長
劉秋芳 |
副董事長
徐華強 |
所長
盧 訓 |
前烘焙班教師
黃登訓 |
|
|
|
|
前烘焙班教師
顧德材 |
前烘焙班教師
謝健一 |
技輔組組長
黃永仁 |
研究組組長
吳元欽 |
|
|
|
|
烘焙組組長
施坤河 |
傳統食品組組長
周清源 |
會計室主任
朱碧霞 |
化驗組組長
蔡育仁 |
|
|
|
|
總務室主任
楊台興 |
|
|
|
台灣麵粉之父
在台灣麵粉工業的發展過程中,處處可以看到苗育秀先生的身影以及全心全力付出的精神之所在,有人說他霸道極權且盛氣凌人,但是再接下去就說不出這位長者的壞話了。當我們回顧苗育秀先生這一生當中為麵粉工業的所作所為,如同聯華實業公司總經理孫頌恩先生所說的:「搞不清楚他是麵粉公會的老板,還是聯華公司的老板?他每天都在公會裡面工作,直到下午四點多鐘才回到公司上班。」,沒錯!苗育秀這位老先生是舊時代父權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他管起事來大小通吃鉅細靡遺,敢對人提出嚴格的要求,也能承擔責任照顧身邊所有的人。
麵粉公會在他強勢的領導之下,成為最有活力最有成就的楷模,在各種考驗中使麵粉工業逐漸茁壯成長,雖然想強出頭的個人被壓抑,但是所有的麵粉工廠都能夠在他的運籌帷幄中穩定獲利。在小麥平準基金時期的作為,忍住自己工廠龐大的生產能力,公平對待眾麵粉工廠,不僅穩定國內糧食物價,又累積高額的基金餘款轉為補助國內稻米生產之用。以一個人的能力,對國家、社會、同業、員工、家人等,能有如此大的貢獻,怎能不教人敬佩?
當苗育秀先生的紀念銅像塑立在中華穀研所時,前往參觀的同業很自然的就脫口說出:「這位是台灣麵粉之父。」,外國有人稱苗育秀先生為「台灣小麥先生」,不管如何稱呼,歷史已經將苗育秀先生定位。這本書也是因為他的逝世激起寫作的衝動,在千秋萬世之後,人們將永遠會去緬懷這位大時代當中的傳奇人物。
|
台灣麵粉之父苗育秀先生的銅像豎立在穀研所 |
為麵粉公會服務事項
中華穀研所為麵粉公會服務事項:
一、
進口小麥化驗與分析:化驗結果於三日內寄送各廠作為磨粉參考。
二、
輔導十四家麵粉廠建立HACCP自主管理規則。
三、
配合美國小麥協會每年至少四次為麵粉廠做專題講習。
四、
自2004年起為麵粉廠作系列性訓練課程:
(一)
小麥性質與加工技術
(二)
麵粉性質與加工技術
(三)
烘焙產品製作
(四)
中國傳統食品製作
五、
2004年協助麵粉公會辦理烘焙展一次。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