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 儲 裝 卸
港口營運設施開放民營
台中港是政府推動十大建設的項目之一,於1973年10月31日動工,1976年10月31日完成第一期工程並且首航開始營運。
早在1973年時,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為了減輕政府財源負擔,並加速台中港的建設,特別指示台灣省政府研究將台中港的附屬設施開放民營的可行性,期使民間投資與公共設施結成一片,以發揮經濟上的最大效應。
台灣省政府根據院會指示,成立專案小組研究結果,認為近年來自由先進國家,為提高港埠運輸效率,均將港埠的各種設施開放給民間企業經營,台灣為海島型經濟,港埠與海運息息相關,港埠業務經營的良窳,直接或間接影響國家經濟的建設,責任至為重大。
台灣省政府在1973年12月2日通過決定台中港港埠營運設施,除港務局經營外,將六項設施,即倉儲裝卸、貨櫃裝卸倉儲轉運業、專業碼頭、船舶修造業、拖船及駁船等業務,開放民間投資經營。1974年7月7日台中港建設委員會公告詳細辦法,且定7月7日起至8月9日止,接受民間公司投資申請。
一個月下來,拖船和駁船業無人問津,而其他四項業務共有九家公司提出申請,初審結果七家通過,但最後複審卻只有台中港倉儲裝卸公司符合規定。1974年12月6日台中港建設委員會正式核准台中港倉儲裝卸公司的申請投資案,同時限於1976年11月起開始營運。
就這樣,台中港倉儲裝卸公司成為台中港初期營運的開路先鋒,並扮演拓荒者的角色,在台中港整個發展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台中港倉儲裝卸公司是由當時擔任省議員的廖榮祺先生,配合擔任檢察官的張平沼先生所號召成立的,股東有何永、何得有、陳松碧、陳哲芳、涂延卿、賴松東等人。公司成立之後由廖榮祺先生擔任董事長,張平沼先生任總經理,張平沼的二哥張鴻瀛先生任總務股長,並從高雄港務局網羅業務人才前來共闖天下,例如賴榮德先生擔任業務課長,林泰田先生任裝卸課長,而秘書則禮聘任職於台灣書局的李憲明先生(李登輝先生姪子),他是張平沼先生在中興大學時期的同學。後來張平沼先生繼任董事長又當選商業團體立法委員,在事業忙碌之後將董事長職位交給二哥張鴻瀛先生擔任。
台中港通航最初的兩個月,可真是慘澹經營,十一月和十二月份正是台中港風狂沙揚的季節,加上各界對台中港都採取存疑的態度,懷疑這個港口冬季季風那麼強勁,船隻進港安全嗎?潮差會不會影響船隻靠泊的安全?1976年底,台中港倉儲裝卸公司結算時,二個月的經營成績僅二萬六千噸,營收二百六十四萬元,連支付員工的薪資都不夠。
中港公司檢討營運不佳的原因,不外乎有五種:(一)外界對新港口認識不夠。(二)廠商習慣利用基隆和高雄兩港。(三)船公司尚未到台中港設立分公司。(四)船方和廠商之間配合不夠。(五)強勁的季風和大幅度的潮差造成船方貨主的心理障礙,
(資料來源:西海岸的神話
林寶琴/著)
益利輪首航台中港
中港公司總經理張平沼先生為求公司之業務發展,多次拜會中部殷商何得有先生,何先生時任台灣區麵粉工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亦為聯福麵粉工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洽商安排進口小麥船隻試航台中港獲得允諾,全案雖在麵粉公會苗理事長的反對下,仍然克服困難,勉強於1977年2月初安排益利輪首次載滿萬噸小麥進港試辦。
二月初時適值農曆過年前夕,正是台中港在東北季風最強烈的季節,筆者親眼目睹何董事長以大老闆之尊,於夜間作業時不畏寒風侵襲,親自帶著自家剛出爐的麵包,到第六號碼頭上慰問辛勤加班工作的碼頭工人,讓全體勞工感動不已,雖是小插曲,但此舉在台中港發展史,在穀類進口史卻是空前創舉,值得記上一筆。
益利輪載滿小麥首航台中港,在惡劣的天候中,在眾人皆不看好的情況下,卻在短短的六天內順利完工出港。益利輪的成功在當時的航運界是一大新聞,台中港也因此一炮而紅,中部地區穀類進口廠商對台中港之卓越表現也刮目相看,紛紛將進口船隻安排到台中港來卸貨。當年穀類業務一下子即跳升為台中港第一大貨類,三年後遠東倉儲公司成立,台中港穀類進口業務進入另一個里程碑。
平心而論,台中港的確帶給中部地區廠商極大的便利,節省時間、降低成本、增加效率,俗話說:「萬事起頭難」,而第一艘小麥船試航成功,則是帶領台中港航向成功的重要推手,更重要的是,有人敢冒險嘗試,有人去克服困難,還有一群配合的經營團隊才是幕後最大的功臣。
(林泰田
台中港倉儲裝卸股份公司
總經理)
|
|
張平沼先生 |
林泰田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