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路 運 輸
公路運輸
早期的農村社會人力資源比較充沛,道路是由人走出來的,人們挑著物品互通有無,演進到使用人力推車,或用牛、馬、騾、驢等動物搬運,再用動物拉車以便裝載更多的物品。
台灣光復初期公路設施並不方便,車輛也不多,小麥由國外進口至基隆和高雄港之後,在港口改用蔴布袋包裝方便人工搬運,接著用火車運送到各麵粉工廠所在地的鄉鎮車站倉庫,再從車站用牛車運輸至工廠。
牛車車隊漫步在市區的街道上,主人手持竹鞭輕趕著黃牛前進,木製的車輪緩慢的滾動,牛隻邊走邊吃著草料嘴角冒著泡沫,銅鈴般大小的眼睛無言的看著路旁的行人,肩負著萬斤的重擔吃力的踏步,一路上還撒尿拉糞,這是當年到處可見到的經濟活動,如今此情可待成追憶。
一包蔴布袋裝的小麥重量五十公斤,農夫出身的工人手持木柄五釘鐵爪往蔴布袋上扣住,轉身即將蔴袋上肩搬往工廠倉庫存放,閒來無事還會比賽誰的力氣大,一次扛上二包三包搏得眾人的敬佩,但是經常也有人自不量力得了內傷。這些力大如牛的工人,每次用餐要吃上十多碗的白米飯,老板娘用大灶鍋煮飯笑著說這些人是大飯桶。
天天摸著小麥的廠務人員經驗豐富,當小麥運至工廠時,拿著一根中空的鐵刺往蔴布袋一插抽取樣本,先觀察小麥的顏色及型狀,再送往嘴巴內咀嚼一番,立刻鐵口直斷這批小麥的蛋白質及水份的含量為多少,雖然八九不離十,但是用儀器檢驗還是最為正確。
慢慢的隨著時代改變,牛步化的運輸工具在農村也漸漸被犛田機給取代,後來又變出鐵牛出來,沒有牌照的農用拼裝車到處亂跑,台灣的經濟活動步入機械化的時代。
小麥運輸車
小麥剛開始從台中港進口時,仍然使用蔴布袋裝運小麥,隨著各麵粉工廠興建散裝小麥穀倉之後,散裝小麥運輸車的需求日益迫切,早期用普通卡車加裝隔板湊合著使用,結果是從台中港到各工廠的公路上沿途掉落滿地的小麥,居民們掃街所得足以養一大堆家禽。
另外發生一種官兵捉強盜的遊戲,工廠將每一位卡車司機都當成小偷看待,當年國民所得不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卡車司機想盡辦法在過磅重量上動手腳,能A到多少算多少,各種花招可以證明小偷是狀元才。
隨著穀物進口數量大幅度的成長,合資開設專業的散裝穀物運輸公司成為有利可圖的事業,業者投入大量的資金購買大批的散裝穀物運輸車輛,專門為各穀物工廠擔任起運輸的工作,發展出一套制度化的作業模式,方便工廠與運輸業者的合作關係。
駕駛散裝穀物運輸車輛已不是一般的卡車司機所能勝任,這種專業車輛與貨櫃車的操作方式差異不大,倒車至卸料坑固定位需要高超精準的技術,否則不是撞壞工廠設施,就是搞得滿頭大汗開不到定位。
散裝穀物運輸車輛在前往裝卸穀物之前,要先將車斗傾斜清掃檢查,確保車斗之內不含任何不當物品。裝卸完畢在行車之前要在車斗上方覆蓋一層塑膠帆布,以免在行車過程中穀物受風飛揚散落。如遇氣候不良有下雨之情況,司機必須再覆蓋一層防水帆布,將四周綁緊固定,以防在行車過程中穀物受雨入水。
如今公路運輸作業已經成熟發展,以往曾發生過的許多爭執已不復再見,穀物裝卸的效率也提高許多,卡車來回的時間可以掌控得更精準,如此對工廠及運輸業者都是雙贏的局面。
(港隆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